骨灰盒下葬怎样摆放一般捧骨灰盒下葬的都是逝者的直系亲属,如儿子、父亲、丈夫等男性为佳,其目的是为了确保骨灰盒的阳气更重一些,这样对于下葬之后阴宅的风水会有一定帮助。在没有男性直系亲属的情况下可以让妻子或女儿等捧骨灰盒下葬。
下葬时骨灰盒上照片的朝向有讲究,有照片的一面是对着墓碑的,不是背向墓碑的。骨灰盒下葬摆放方位也要多加注意,骨灰盒下葬尽量朝南或者朝西摆放,并且需要小心安放骨灰盒,以确保骨灰盒的四平八稳,不宜高低不平,这样才能确保风水气场的稳定。
骨灰盒下葬后可在骨灰盒上面铺上金色或银布的布匹,俗称铺金盖银,有孝敬逝者及象征来世荣华富贵之意。而且骨灰盒下葬摆放的位置应该要距离墓碑近一些,这样对于骨灰吸收气运会有一定帮助。骨灰盒下葬如果是单葬的话就将骨灰盒放中间,如果是合葬的话就需要搭连红布条,筷子一双,红布缠上,注意一定不要系疙瘩,然后站在碑后看,男左女右。
在一些墓地,墓穴为了节约面积,往往相片没有按照朝向安放,其实无所谓,按照片定向口其实是个伪命题,没有具体意义。
1、殡葬活动生态化
生态文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公墓殡葬活动的生态化即公墓殡葬活动的和谐,主要表现在人们有自觉的生态环境价值观,殡葬活动质量、人口素质、健康水平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有一个保障人人平等、自由、的公共环境,形成强烈的生态环境保护风气、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
2、殡葬经济生态化
生态公墓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节约能源、节省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创造低耗、无废无污、健康舒适、生态平衡的殡葬环境,提高公墓的功能、效率与舒适度。生态公墓的殡葬经济生态化即公墓建设与发展保持经济,主要表现为采用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在经济发展上追求质量与效益的提高,努力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按照生态经济原理,应用生态工程的方法,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成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的代谢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园区,其目的是消除殡葬污染,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将环境保护融入殡葬活动和消费中,将废物的处理寓于利用中达到生态、社会及经济效益的多重目标。
关于殡葬文化礼仪,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都不是很了解,比如花圈、挽联、挽幛等等这些礼仪文化,随着越来越简化的殡葬程序也渐渐的都没有了。挽,古代称为“輓”,意为帮助丧葬引丧车,故輓字从车旁。所谓引丧车死者的即送葬者执丧车两旁之绋并吟唱哀悼死者的歌前行,故名作輓。《搜神记》载:“抱歌者,丧家之乐也,执绋者相和之声也。”大约从明代起,挽歌渐渐演变成挽联了。清代以来,联非常流行。卢希左胸前悼裴《六家联语合钞》序说:“中流社会,遇有哀悼事项发生,联语动以百计;交游稍广,甚以千计。”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在各种吊唁品中,挽联都是视为有意义而很受重视的。这是因为:
1、挽联对逝者的哀悼,也即对活人的慰勉。它是一种文明参加追悼的哀悼形式。
2、挽联是悼念者本身文化层次的表现。可以用言简意赅的文字充分表达吊挽者的感情和思想。还可以就逝者的去世表达自己对有关问题的看法,这就比浅层的哀悼要深刻得多。有的一幅只有十几个字的好挽联,可以胜过一篇几千字的文章。
土葬是我国产生较早、流传时间较长、使用范围较广、涉及民族较多、较为普遍的一种丧葬民俗。
当代我国政策允许实施土葬的十个少数民族: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
土葬的基本原则:入土为安
土葬产生原因:
(1)人类生存意识引起的原始生态环境保护行为产生土葬
人类丧葬民俗起源于对动物行为的模仿
动物行为属于自然本能
人对动物的模仿属于文化行为
(2)人性的发展,人伦情感关系进化产生土葬
死而弃之沟壑,人之情不忍为,故有葬死之义。葬者,藏也。